五行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看似简单,却蕴含无穷奥秘的理论。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之间的关系,既像一场合作性质的游戏,又如两军对垒般残酷。它们有时相互扶持(相生),有时彼此制约(相克)。那么,五行之间的这种作用关系,在命理学上的意义是什么呢?我们来一探究竟。
可以把五行相生看作朋友间的"能量传递"。比如木生火,就像木柴点燃火焰;火生土,像燃烧后的灰烬化作泥土。相反,五行相克更像是"能量制衡",比如水克火,就像一盆水扑灭了火焰;火克金,则如同炙热的火炉将金属熔化。
相生带来和谐,而相克则有时会造成阻碍。就好比一条高速公路,遇到障碍物(相克)就需要疏通;而一路畅通无阻(相生)时,则能高速前行。
五行流通,简单来说,就是五行能量之间形成了一个无缝衔接的"循环链条"。在命理学中,这种格局被称为"流通"。打个比方,这就像一个高效运转的工厂,每个环节都紧密配合,不会出现生产线中断的情况。
有人问:五行流通越顺畅,命运就越富贵吗?答案是不一定。
让五行流通更加高级的秘诀是两个字:有情。这就像一支交响乐队,乐器之间配合默契,旋律才能动人。五行流通的"有情"体现在:
拥有五行流通的人,就像在玩一场"大富翁"游戏时手握万能卡片。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流年或大运,都能轻松应对。举个例子,假如命主五行属水,命局中从木发源: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再生水,这样的循环就非常完美。
当岁运中出现试图打破平衡的五行力量,比如土过旺想克水,命局中有木来制土、金来泄土,这种天然的平衡让命主少了许多烦恼与坎坷。可以说,这样的命局就是人生的"安全模式":没有大起大落,但也不会有大灾大难。
这样的命主往往家庭和睦、事业稳定,过得四平八稳。换句话说,这是一种"低调的幸福"。
虽然五行流通给人带来平稳的生活,但富贵之命通常需要"突出"的五行。就像一场竞赛,冠军往往是那些敢于突破常规的人。同理,八字中的富贵命局通常依赖某个特别强势的五行,比如"木旺成林"或"火势滔天",这种极端的力量才能激发出命主的雄心壮志。
相较之下,五行流通的人更倾向于安稳,不喜欢折腾。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说,他们就像站在金字塔的中间层,不求爬到塔尖,只求脚踏实地。
命理学有一句话:"有病方为贵,无伤不是奇"。意思是,只有命局中存在不平衡,才需要用神来"治病",从而在合适的时机爆发出巨大的潜力。而五行流通的人因为天然平衡,反而没有"病"可治,也就缺乏成就大富贵的契机。
与五行流通相对的,是命局以"制"为主的格局。这些命局的特点是依靠相克来形成高格局,比如"羊刃驾杀局"或"食神制杀局",它们的五行力量彼此抗衡,虽然生活波折多,但也更容易成就不凡。
可以说,五行流通更像是一首田园诗,悠然自得;而制局则像一部英雄史诗,波澜壮阔。哪种更好,完全取决于命主对生活的追求。
五行流通是一种自然的平衡之美,它带来的是四季如春的安逸,而不是惊涛骇浪的挑战。如果说命局是人生的一张地图,那么五行流通的人或许无法到达遥远的奇幻国度,但却能享受沿途的每一处风景。
在命理学中,食伤和财星确实都可以代表人的“欲望”,但二者的表现方式和内涵有显著不同。以下从各自的特性和作用出发,分析二者的区别:
1. 食伤的欲望:表达、创造和享受
2. 财星的欲望:占有、掌控和追求实际价值
3. 食伤和财星欲望的比较
特性 |
食伤 |
财星 |
关注点 |
创造力、享受、自我表达 |
物质资源、财富、实际利益 |
欲望本质 |
自我满足、精神愉悦 |
占有欲、控制欲、经济安全感 |
表现方式 |
外向、随性、重体验 |
务实、计划性强、重结果 |
层次差异 |
偏精神层面 |
偏物质层面 |
潜在风险 |
享乐主义、散漫、缺乏规划 |
贪婪、功利主义、忽视情感和精神需求 |
4. 结合在现实中的例子
场景 1:购物
场景 2:职业选择
5. 总结:欲望的不同路径
二者并非对立,而是两种互补的欲望,搭配得当时,可以实现“内心满足与物质丰盈”的平衡人生。
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那为什么四象一方面演化出了八卦,另一方面有演化出了五行?八卦和五行是不是有什么联系?如果有联系,那八卦和五行究竟有什么关系,为什么?
古人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,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:
其一、是《周易》的阴阳模式。
其二、是五行的思维模式。
很多人以为这两种思维模式是统一的,不是两条单独的路线。但其实这两种是独立出现的,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的,因此就形成目前我们看到的相互关联,又相互渗透但似乎又不完全相同的体系。
前者的产物是卦爻符号体系,后者的产物是干支符号体系。
我们首先从《周易》的阴阳模式说起,阴阳真正步入哲学的殿堂,是战国初期的道家学派促成的。
《老子》说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”
这里的一,就是未分阴阳的混沌世界。二便是天地,也就是阴阳。而“生三”,指的是天地交合,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生成冲气,也就是所谓的“三”,此时就能生化万物了。
我们知道侠义的易经指的是《周易》和《易传》,《易传》这本书在《老子》之后,《易传》用阴阳来对《周易》做了阐释和升华,自此阴阳学说就成了周易的核心思想。
但是《周易》原文中并没有阴阳的字样,所以阴阳和《周易》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系统。至于我们平时讲的: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定大业。”这虽然是讲解了八卦的来源,但这不是周易原文里的,是后人(也就是孔子)对周易原文做的解读。
汉代易学成就很大,这期间把《周易》的卦爻,与四时、十二月、二十四节气等结合起来,形成了一套融《周易》与历法为一体的易学理论。
完备的二十四节气,最早记载于西汉初年的《淮南子.天文训》。
孟喜以十二消息卦(也叫十二辟卦)表示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消长变化规律。如下:
这十二卦代表了一年节气中的十二个中气。最下面的复卦对应冬至,此时一阳生,三阳开泰的成语也源于此,图中雨水对应的卦,最底下升起了三个阳爻,所以称为三阳开泰。
此图清晰表现了一年十二个月阴阳二气消长的历程,这样就把卦与历法联系了起来。当然,后面这种卦与历法的结合又有新的发展。
至此,我们就了解了第一个体系的大概发展情况。
接下来,我们看另一条线:阴阳五行体系是怎么发展来的?
首先看一下五行观念是怎么来的?
早在夏商西周时的《洪范》已经有了记载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水曰润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从革,土曰稼穑,润下做咸,炎上作苦,曲直作酸,从革作辛,稼穑作甘”。这说明五行学说很早之前就有了,可能早于《周易》一书。只是五行学说在这之后的很长时间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,只是产生了生克的观念。
进入战国后,五行学说才开始跟阴阳思想融合,慢慢形成了我们目前所见到的、具有生克乘侮等关系的成熟体系。
这期间,最早把阴阳与五行融合,且具有系统性的著作是《管子》。
其中有这样的记载:
“阴阳者,天地之大理也。四时者,阴阳之大经也。
“东方曰星,其时曰春,其气曰风,风生木与骨。
南方曰日,其时曰夏,其气曰阳,阳生火与气。
中央曰土,德实辅四时入出,以风雨节土益力,土生皮肌肤。
西方曰辰,其时曰秋,其气曰阴,阴生金与甲。
北方曰月,其时曰冬,其气曰寒,寒生水与血。”
先秦时期的《淮南子.天文训》中:“天地未形...故曰太昭。道始于虚廓,虚廓生宇宙,宇宙生元气,元气有崖垠。清阳者薄靡而为天,重浊者凝滞而为地。清妙之合专易,重浊之凝竭难,故天先成而地后定。天地之袭精为阴阳,阴阳之专精为四时,四时之散精为万物。”这段话的意思是:天地由阴阳化生,天地定而分四时,四时而生成万物。
同属于先秦时期的《黄帝内经》已经用取象比类的方法,把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等跟自然事物联系起来,并赋予了其阴阳和五行属性,纳入了五行体系中。这已经是阴阳五行的应用了,因此我认为阴阳五行体系应该是远远早于《黄帝内经》的成书年代。这里顺便提一下,内经里的五运六气学说我隐约感觉非常重要!非常重要!非常重要!可惜,目前我还没见有人能解开这个谜。
言归正传。黄帝内经已经将阴阳五行运用的炉火纯青了,说明其成书时,阴阳五行学说已经非常成熟,可惜其成书年代目前没有定论,总结下来,我个人认为阴阳学说,以及阴阳与五行的结合应该老早就已经成熟了,也许夏商西周以前就成熟了。
总结一下,太极生两仪,也就是阴阳,阴阳分四象,我们也都知道了,四象就是少阴、少阳、老阴、老阳。那么五行呢?为什么到了四象阶段就分叉了呢?一个演化为了八卦,一个演化出了五行!如果说八卦为四象的再分,那五行呢?这里大家一定脑海里有个印象:五行学说很可能要早于周易,他们并不是同步发展的。
《黄帝内经》:“在天为风,在地为木;在天为热,在地为火;在天为湿,在地为土;在天为燥,在地为金;在天为寒,在地为水。故在天为气,在地成形,形气相感,而化生万物矣。”你看,这里风木、热火、湿土、燥金、寒水这一对一对的出现,就是气与形这对阴阳在天地中的体现(思考:六气如厥阴风木是否和这里有那么一点点关系)。
《穷通宝鉴》中援引《五行精纪》有说:“北方阴极而生寒,寒生水。南方阳极而生热,热生火。东方阳散以泄而生风,风生木。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,燥生金。中央阴阳交而生温(湿),温(湿)生土。”
从以上的典籍中,我们就可以大概了解四象是如何演化成了五行!那就是四象阴阳相交而成。
所以,我们可以说八卦体系以及五行体系均来源于阴阳,但他们各自之间又有不同。
六爻这门术数以八卦为主,纳入干支体系,形成了六爻预测术。
而八字这门术数,以干支五行为主,好像并没有把八卦体系纳入。
其它术数,我们基本都能找到两种体系的融合。
“人以群分,物以类聚。”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,在八字命理学界里也同样存在。
究其原因,大概有两个。
一是每个人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同,所以夏天的虫子不知道还有冰这个东西;
二是人总会认为自己学到的东西才是正确的,所以井底的青蛙才会坚定的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。
因此,旺衰派的人总能凑到一起,且有聊不完的话题,但却很难融入格局法的圈子里,学习格局法的人则又与盲派理论格格不入,相互之间不仅无法交流,甚者更是言辞激烈、相互诋毁。
抛开派别不论,就是往小了说,哪怕是一条最最基础的理论知识,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见解。
比如:到底有没有从儿格?有没有从弱格?(如果你回答有,可以问一下自己,这个理论的出处在哪里?你是跟谁学的?为什么你会相信他而不相信别人?)
又如:伤官见官,到底什么时候可以见官?什么时候又不能见官?(这个问题就比较深了,但也总得有理论依据,最好又得有大量案例支持,否则最好如沈孝瞻那样,做存疑处理。)
再基础一些的理论,比如:甲木能不能代表大树?(如果你回答能,可以问下自己,什么情况下可以代表大树?出处在哪里?如果不能,又是为什么?)
即便以上问题有正确答案,却不知类似的问题又不胜枚举,因此我可以肯定的说,没有人不会犯错!每个人都是在犯错中成长的,回想过去的自己,何尝不是这样呢?
犯错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身在错中而不知,甚至如井底的青蛙那样自大、自以为是,就永远无法进步了。
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你我谨以为戒,一起加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