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以《周易》和《黄帝内经》两书为基准,谈谈易医是否同源。
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:
1、《周易》和《黄帝内经》两本书,成书年代谁先谁后?
2、《周易》和《黄帝内经》两本书,其思维模式是否有同一性?
3、《周易》和《黄帝内经》两本书,在阴阳的再划分上,有什么不同,以及为什么不同?
首先看第一个问题,虽然两本书的成书年代,尚有争议,但基本可以确定《周易》的经文部分,在西周前期已经成型了。而作为《周易》传文部分的《易传》,成书于战国时代。
《黄帝内经》也不是一个人在同一个时期所完成的著作,属于战国先秦至西汉的医学总汇,大概成书于西汉,但其中的个别篇章要晚于西汉。
由此可见,《易经》的成书早于《黄帝内经》数百年,《易传》也早于《黄帝内经》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没有一个地方完整的援引过《易经》的内容。但个别地方有《周易.说卦传》的影子。
例如:《天元纪大论》中说:“阴阳不测谓之神,神用无方谓之圣。”
这句话和《周易·系辞传》里面的“阴阳不测之谓神”,“故神无方而易无体”,极为相似。
虽如此,也难以证明《黄帝内经》与《周易》有什么关系,但两书里的阴阳思维,肯定是相通的。
推而广之,就来到了第二个问题,两者的思维模式方面,是具有同一性的。
因为两者都采用了“象的思维方式”。这种思维方式,我们可以理解成“取象比类”或者大学里学过的“数学建模”。
《易经》是用六十四卦作为模拟宇宙自然规律的符号系统,是一套比较成熟完整的时空整体模型。
而《黄帝内经》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、整体系统,而不看成是个不断分割的机体。在人体这个系统中的小时空对应天地大时空,对应天时、物候、方位及万事万物。只要用这个模型去推测、比拟就可以了。
两者的思维模式是相同的,阴阳的底层逻辑也相同,但具体内容却差别很大,差别在哪里呢?
这就来到了今天的第三个问题,两书在阴阳的再划分上,有什么不同,以及为什么不同?
《周易》是“一分为二”,在“阴阳”基础上分出“四象”,再分出“八卦”。而《黄帝内经》是一分为三,在“阴阳”基础上分出“三阴三阳”,也就是“太阳、少阳、阳明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”。
在“太阳”、“少阳”中增加了“阳明”,在“太阴”、“少阴”中增加了“厥阴”。
我们可以理解为:周易的阴阳四象划分更符合天道的规律,而内经的三阴三阳更符合人道的规律。
事实上,两者也都是统一的,后天的“三阴三阳”用“十二辟卦”来表示,则天地人三道何尝不是一体的呢?